截至6月底,除沈阳以外的其他21个城市已经完成了2023的首轮集中供地。根据365财经整理制作的《2023年22城首轮集中供地·房企单独拿地金额》榜单可以发现,与往年不同的是,在所有参与竞拍的主体当中,百强房企数量进一步下降,城投公司的数量进一步下降,而中小型房企包括石油、科创、轨道等企业更加多元而活跃。
具体来看:
现象一,从百强房企的上榜数量来看,根据365财经《2022年22城首轮集中供地房企拿地金额》榜单,其百强房企为20家;今年减少至16家,数量进一步下降。
(相关资料图)
从百强房企的拿地金额来看,在榜单前10位中,相比去年,百强房企的整体拿地金额下降了约1118亿元。其中招商蛇口、华润置地、保利发展、中海地产、万科、建发地产都保持在前十位。
不过,龙湖集团的排名有所提升,由去年的第27位,上升到今年的第7位。滨江集团排名有所下降,由去年的第5位,下降到今年的第24位。
其二,榜单中有些城投公司拿地金额较为靠前,比如排在第八位的成都轨道交通集团与第九位的广州城投,拿地金额分别为46.02亿元、44.4亿元。
但从城投公司的上榜数量来看,相比2022年同期,今年数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。根据365财经《2022年22城首轮集中供地城投公司拿地》榜单,可以发现2022年有51家城投公司,今年仅17家,下降幅度达66.67%。
城投公司拿地,一方面来说,折价接手地方住房建设项目,建设保障房;另一方面,在某种程度来说,也起到了一定的“救市”的作用。
但依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。一方面,不少地方性城投公司本身并不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,大量拍得地块后,后续依然会面临寻找合作方,甚至不排除再度出让的情况。另一方面,即使部分地块由城投公司推进开发,但如果地块本身的区位不好,或者市场的认可度不高,依然会再次面临去化困难,导致市场整体的待售量进一步提升。
而且2022年10月14日发布的《关于加强“三公”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》政策,明确“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,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收入,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,弥补财政收入缺口”。
因此,上述因素都会导致城投公司拿地意愿下降。
其三,中小民营企业的拿地热情明显高涨。
根据365财经《2022年22城首轮集中供地房企拿地金额》数据,2022年中小民营房企的上榜数量占当年的60%,今年占比为74.4%,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。
在过去两年里,由于受整个市场大环境影响,民营房企资金链紧张、现金流承压,拿地热情也随之降低,部分企业拿地节奏也有所放缓。
今年随着近期政策端利好释出、楼市回暖及融资破冰,众多民营房企开始积极拿地投资,深耕重点区域。
榜单中的这些中小民营房企,业务经营范围多元化,甚至有些房企主营业务不涉及房地产开发。比如福州光明港梅园国际大酒店公司,其主营业务是住宿和餐类制售、四川港航投资集团其主营业务是水上运输、道路运输业。
推荐阅读: